又一个"蓝海"来了? 这个市场火了,规模达56万亿元http://www.bankhr.com 2021年06月03日 11:34 来源:央视财经 软体夹爪灵活多变,如今应用在了食品、生鲜、汽车配件、3C产品等多个行业的生产加工环节。可以说很多异形、易破损的分拣包装都可以采用这个软体夹爪来完成。但目前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,在研制生产这样的软体机器人。 36岁的高少龙,是这家软体机器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。5年前,他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老师。当他偶然看到国外一段介绍软体机器人简单原理的视频,就深深被吸引,并在2016年辞掉大学老师的工作开始创业,却没想到研发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。不仅没有现成的参考样板,没有行业技术标准,甚至连软体机器人结构部件的名称,在业内都没有统一的说法。 高少龙他们不肯轻易认输,测数据、建模型、搭架构,大家都开足了马力,分头攻坚克难。针对普通硅胶太软的缺陷,首先他们攻克的就是软体夹爪的材料问题。 材料问题解决了,但软体夹爪的气体驱动部分又有新的难题:软体夹爪是靠高压气体来控制驱动的,但高压气体进入软体夹爪内部空间时,容易让夹取物品的一面和施加压力弯曲的一面,两面都鼓起来。这样一来,夹取物品的一面,跟物品的接触面积就减少了,软体夹爪会出现抓不牢、抓不稳物品的现象。 研发人员又在软体夹爪内部结构上动起了脑筋,他们将传统的单通道结构改为双通道设计。无论怎么动,它下面这个面都是平整的,可以实现与被抓实物非常好地接触。 这个巧妙的设计,攻克了软体夹爪气体驱动的结构难题,但也给生产制造工艺带来很大挑战,很难采用传统模具方式来制造。 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试验后,研发人员最终仿照金属精密铸造的消失模工艺,达到了一次成型。 目前,他们公司的产品已经卖给国内外约300家客户,涉及国家和地区近20个。每年销售额按5至6倍的速度在增长。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少龙表示,第三方机构做过测算,大概软体机器人带来的全球市场规模是8.7万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56万亿元)。 半小时观察:“软功夫”还需“真实力” 科研工作者们通过潜心研究、大胆探索,参照深海生物的体质特质,将“生命奥秘”化作“机器之力”,还通过材料、结构的创新,使软体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遍布食品、生鲜、汽车配件、3C产品等多个行业的生产环节,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我们知道,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曾经被几家国际巨头牢牢把持,但在软体机器人的市场争夺和技术开发中,中国的科研力量却具备了后发优势,“软功夫”还需“真实力”,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,软体机器人的“中国潮”能够风起云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