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帮你找工作
招聘热线:010-82197466
金融英才网 > 职场动态 > 金融职场动态 > 公募基金经理出走:放弃百万年薪 有的被迫下课

公募基金经理出走:放弃百万年薪 有的被迫下课

http://www.bankhr.com 2019年09月12日 10:48 作者:张姝欣 陈鹏 来源:新京报网

  当然,在“公转私”这条道路上走起来并不容易,有人成功,也有人淡出了舞台。

  时任嘉实基金经理的王贵文,凭借一年净值增长175.9%的战绩,成为明星经理,并在2007年成立了隆圣投资,4只产品遭遇熊市重挫,2011年,隆圣主动提出清盘要求。

  郑志勇回忆,与他同阶段创业的同行们,已经有人创业失败,黯然回到了公募机构。“我身边有一个公募基金经理出来做私募,私募黄了,又回到基金公司,一晚上头发都白了。”

  “私募的成功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,如果按照市场规模超百亿来定义成功,那么成功概率可能不到千分之一。投资能力、出来创业的时间点缺一不可。”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李强(化名)表示。

  李强在某头部基金当了6年基金经理后,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私募。他表示,在投资理念上,公募与私募还是有差距。公募没有清盘限制,做相对收益,只要不过分激进,产品风险较小,差距只在收益。而私募产品有清盘限制,管理者要更谨慎,部分基金经理可能会“水土不服”。

  张翼翔总结,就他观察“公转私”失败的基金经理有两个原因:一是因为一般基金经理的投资模型是市场化的,一旦模型跟国家较强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冲突后,就会失灵。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实力,“有不少人在公募机构是因为恰好处于股市上升期,或者赌对了板块,但其实投资模型根本没有成熟,也就是经过一个牛熊周期的业绩检验。”

  “检验模型也很简单,就是能不能拿出一个跨越牛熊周期,又做了N个波段,大概率是挣钱的,这就说明你的模型是有效的。”张翼翔说。

  多位从业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,相比于2014年的热潮,目前基金经理对“公转私”会更加慎重。

  贾志分析这跟市场环境有关。“当市场环境转暖,形成比较持续性的牛市的时候,会出现比较集中的大面积的公募转私募,在比较低迷的时候,这种现象就会比较少。”鑫圣金融研究院院长曾表示,从目前的市场来看,一方面,市场行情不景气,流动性减少,缺少能让客户短期获利的机会;另一方面,行业整顿、合约合规方面有难度。

  创业背后

  每天生活在“悬崖边”VS享受攀登的感受

  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,基金经理创业的每一步都充满着不确定性。

  自从创业做私募,张翼翔每天就像生活在“悬崖边”,行业无时无刻不在洗牌。在他看来,基金业既会随时有像“尖刀”般具备成熟投资模型的对手异军突起,也有公司因为偶发事件随时倒下。

  “私募管理规模越大,犯了错误之后亏得越多,倒下得越快。即使可以用多只基金对冲风险,但是在股市向上或者平稳的情况下,9成的基金经理都头脑发热忘记了对冲,最后崩掉,这是人性的贪婪带来的风险。”他说。

  李强也对记者表示波动的外部环境让他“压力很大”。“2015年成立私募后,原本想着可以和以前的客户资源做一个衔接,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,近几年外部环境波动太大,有些客户都自顾不暇,说没有募资压力都是骗人的。”

  “投资人跟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其实极其单纯,业绩好我就跟着你,业绩不好私人关系一点用都没有。”李强说。

  身份上的转换也是新的挑战。“我原来做公募基金,虽然也管投研团队,但总体业务上还是做投资。但做私募我既是公司的所有者,也是管理者,要考虑到营销、团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。”梁辉表示。

  作为财经大V,郑志勇认为“口红一哥”李佳琪的一句话很能形容他的心情,“就算李佳琪火成这样,他也在采访中说害怕他的直播没人看了。我也一样,我会担心我发的文章没有阅读量,因为流量也是我自身价值的一部分,每天晚上我都会看下文章的点击量。”

收藏 | 关闭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"英才网联"公众号

行业找工作手机应用

业务·合作 联系·服务 官方微博

业务咨询电话:010-82197560

市场/活动合作电话:010-82197152

媒体/商务合作电话:010-82197152

假日咨询电话:18600560950

E-mail:bankhr@bankhr.com

传真:010-62111188

客户服务热线:4006 500 588 (8:30-17:30)

技术支持电话:010-82197190

'金融英才网'公众号